11月24日消息,据腾讯公司监测数据显示,数字金融诈骗交易笔数和诈骗交易收款账号数量逐步下降,但是支付账号单笔被骗金额和数字金融欺诈案件涉及总金额,却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
这一结论来自腾讯大金融安全、腾讯金融科技智库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发布《数字金融反欺诈——洞察与攻略》白皮书。2018年第二季度与第2017年第二季度相比,诈骗交易笔数下降了26.6%,但近1年内诈骗交易金额的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7%,单笔支付的诈骗金额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4%。这意味着数字金融欺诈向精准化转变,诈骗的危害性仍在增强。
另一方面,数字金融受骗群体正趋向年轻化。据腾讯金融反欺诈监测渠道结果显示,全国涉及数字金融诈骗的受骗人群中,18~35岁之间的受骗人数占比高达71%,80、90后成为诈骗分子狙击的主要对象。其中,男性受骗人数是女性的两倍以上,占比69%。
退款、刷单兼职和仿冒身份诈骗是诈骗分子最常用的诈骗方式。随着都市生活方式的互联网化,网上购物、网络兼职已成为年轻人的日常。部分诈骗分子基于年轻人渴望高薪兼职的心理,实施诈骗行为,值得引起警惕。从受骗人地域性来看,广东省是受骗人数最多、受骗损失金额最高的省份,而上海市人均损失金额则是最高。“北上广”地区人口总量多,经济发达,成为骗子“精准狙击”的重要目标。
报告认为,近年来,我国数字金融欺诈案件呈现高发态势。然而,对于数字金融欺诈相关的监管法律法规相对缺失。在《刑法》中,虽然规定了“金融诈骗罪”,但更多的是针对传统金融欺诈行为的考量,对于数字金融欺诈的一系列新型欺诈行为仍缺乏明确的法律监管依据。例如针对网络借贷、消费信贷、移动支付等领域的金融欺诈行为,均缺乏明确的法律定罪依据,发生欺诈案件更多依靠最高法的司法解释。总体而言,我国在数字金融反欺诈的识别预警、监管拦截、取证侦破等方面存在较多的法律法规缺失,数字金融反欺诈存在一定的主体缺位、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支付账号单笔被骗金额上升明显
从诈骗涉及的交易笔数来看,2017年第三季度,数字金融诈骗交易笔数明显下降,环比下降23.6%,近一段时间整体交易笔数保持平稳下降趋势。从单笔交易诈骗金额来看,随着春节的临近,2017年第四季度单笔交易诈骗金额比值明显高于其他季度单笔交易诈骗金额。从诈骗作案人收款账号数来看,作案人使用的收款账号数量在2017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连续大幅下降,2017年第三季度环比下降50%以上,但随后作案人收款账号数比值有缓慢增长趋势。从收款账号单笔诈骗金额来看,2017年第四季度收款账号单笔诈骗金额最大,且收款账号的单笔诈骗金额比值有增长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支付账号单笔被骗金额上升明显。从数字金融诈骗涉及的受骗用户支付账号数量来看,受骗涉及的支付账号数量呈下降趋势,同比下降26.1%。但受骗人单笔支付的诈骗金额增长趋势明显。2017年第二季度到2018年第二季度,单笔支付的诈骗金额复合增长率达到14%,受骗人被骗损失程度加深,欺诈带来的危害在加深。
诈骗案件金额呈现上升趋势。2017年第二季度到2018年第二季度期间,全国诈骗交易金额总体呈上升趋势。与2017年第二季度相比,2018年第二季度诈骗交易金额比值同比增长25.7%。从2017年第三季度开始,诈骗交易金额复合增长率达到17%。
数字金融欺诈手法分析
通过对近两年各渠道的诈骗数据统计分析发现,诈骗团伙在数字金融常用诈骗手法中,最主要的三类诈骗方式为:退款诈骗、刷单兼职诈骗和仿冒各种身份诈骗。
具体到各个渠道来看:人工客服渠道统计的诈骗手法主要有退款诈骗、刷单被骗、冒充好友被骗、冒充公安被骗、付款码被骗、好友账号被盗诈骗、商户交保证金被骗以及冒充客服被骗。社交报障系统渠道统计的诈骗手法有刷单兼职、仿冒身份、冒充微粒贷骗钱、被骗保证金、虚假投资理财、假冒客服、假冒共享单车欺诈等。商业报障系统渠道统计的诈骗手法有兼职、返利和诱导三大类。
通过三个反欺诈监测平台的数据显示,人工客服渠道接到的数字金融欺诈案件投诉电话中,诈骗手法集中度高,退款诈骗、刷单诈骗两种诈骗手法占总案件的84.5%;其中超过一半的作案人群使用退款诈骗的手段,刷单被骗占比近30%。社交报障渠道获得受骗人举报最多的诈骗手法是刷单兼职和仿冒身份,两者占比超过70%;商业报障渠道获取的数据中,诈骗手法种类较少,以兼职为主的商业诈骗手法占比达到72.9%。
受骗与作案人群画像
监测统计结果显示,全国涉及数字金融诈骗的受骗人群中,男性受骗人数量是女性受骗人数量的两倍以上,其中,男性受骗人占比69%,女性受骗人占比31%。
受骗人群在不同省份之间性别分布存在差异。广东、福建、河南、广西和江西五省的受骗人群中男性占比均在70%以上,受骗人群中女性占比在30%以下。上海、北京、新疆、天津、黑龙江五省是受骗人群中女性占比最高的省份,女性占比超过35%。
从全国来看,受骗人群呈年轻化。受骗年龄集中在18~35岁之间,占受骗人群总数的71%,其中,18-24岁年龄段年龄占比最高,是最容易在数字金融领域受骗的人群,占比高达36%。46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受骗比例最低,46~59岁、60岁以上两个年龄段占比6%。诈骗损失金额排名前十的省份损失金额约占全国总金额的60%,其中,广东省受骗损失的金额位居全国之首,占比8.1%;其次是河南省,受骗损失金额占比7.6%;四川省以受骗损失金额占6.8%位居第三。广东省涉及到的受骗人数最多,占全国受骗总人数的比例达到10%,河南省位居第二,受骗人数占比为8.2%;四川省、湖南省两省占比分别为6.4%和6.3%,排在第三和第四位。
监测数据显示,从全国作案人分布区域来看,排名前十的省份占全国总作案人数的绝大部分,占比67%。其中,广东、河南、湖南三省作案人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广东作案人数最多,占比12%,河南排名第二,占比9.8%,湖南以8.5%的占比排名第三。
金融科技反欺诈
根据报告,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金融反欺诈领域已得到深入而广泛的应用。
例如:可以利用大数据的获取、整合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快速判定异常状况,为防控金融欺诈提供技术支撑;基于机器学习、行为序列、人脸识别、生物探针、关系图谱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进行精准画像、判别用户身份,识别潜在风险,提升交易安全性;利用区块链的数据、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打击供应链金融欺诈、银行票据欺诈以及保险欺诈。